一、病史
患儿,男,14天,因“哭闹不安半天,发热4小时”入院。
G3P2,胎龄39周,剖宫产出生,羊水色清,量约ml,胎位ROA,脐带无绕颈,胎盘胎膜基本完整,阿氏评分110分,510分,1010分,出生体重3.16kg。生后4天随其母办理出院。生后按需喂养母乳。耳声发射检查双侧通过。
生后14天出现哭闹不安,发热,体温39.3℃,收住院。
二、体格检查
体重3.52kg,全身皮肤轻度黄染,鼻腔未见分泌物。右侧耳垂周围可触及一肿大包块,表面皮肤发红,稍肿,皮温稍高,质地稍硬,大小约4x3cm,口腔黏膜光滑,右侧腮腺管口可见脓液流出,可拭去。
三、辅助检查
血常规:WBC25.30x10E+9/L,NE78.22%,PLTx10E+9/L。
CRP83.80mg/L。
降钙素原(PCT):0.53ng/ml。
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菌培养未见异常。
胸片:心肺膈未见异常。
B超:右侧腮腺体积增大,回声增粗减低,其内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考虑炎症改变可能。
四、诊疗经过:
考虑新生儿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新生儿败血症,予青霉素+头孢曲松抗感染治疗。
入院第三天:
(入院时抽血)血培养、腮腺脓液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确诊:新生儿急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腮腺炎,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予改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2周后。
右侧耳垂周围肿物消退。复查血常规、CRP、PCT正常,血培养阴性。
复查B超:右侧腮腺体积较左侧腮腺稍大,右侧腮腺实质回声均匀,内未见回声结节。CDFI探查:未见异常血流信号。
治愈出院。
五、讨论
化脓性腮腺炎(acutesuppurativeparotitis,ASP)在新生儿期较少见。男婴多见。新生儿常为单侧受累。经腮腺导管逆行传播为主要发病机制,另一途径为血行感染,常与败血症有关。
常见病因:口腔创伤、腮腺分泌机能减退者、腮腺导管口堵塞及腮腺淋巴结炎、临近组织炎症波及腮腺结构异常,周围环境特别是产房婴儿室化脓菌猖厥及无法避免的母体产道感染等原因等。引发ASP的高危因素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脱水、免疫功能低下、男婴。本例为男婴,家人常用布擦洗患儿口腔颊粘膜,可能擦伤粘膜导致腮腺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他少见革兰阳性球菌如草绿色链球菌、化脓性链球s菌、肠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极少见厌氧菌如产黑色素拟杆菌、具核梭杆菌。
临床表现:早期病儿哭闹、吮乳差(因疼痛吃奶受限),患侧腮部突然肿胀,局部皮肤发红,触之略硬,並有明显触痛,口腔内颊部腮腺管开口处充血,当病变进入化脓期挤压腮腺可见脓液自导管口流出。
病情进展较快或者就诊偏晚者,红肿的患处自行破溃出脓或者自穿刺针孔处溢脓。少数由于局部炎症影响,有患侧面神经麻痹症状,病儿出现口眼歪斜,但这种症状可能随着患腮肿胀减轻而有所恢复。如导管开口堵塞,脓肿可因引流不畅穿透腮腺筋膜向外耳道溃破,形成脓瘘。少数患儿病情重,除了腮部病灶外,还合并面颈部蜂窝织炎或者败血症。
影像学检查:首选彩超检查。MRI价格较贵。
诊断:临床上有发热、拒乳、单侧耳面部红肿、血象提示细菌感染的患儿,多需考虑该病可能,结合查体腮腺肿胀,按压时可见腮腺管口脓液排出、脓液及血培养+药敏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多可以诊断该病,本病例诊断明确。
鉴别诊断:需与流行性腮腺炎、腮腺区急性淋巴结炎、上颌骨骨髓炎等鉴别。
治疗:常以经验性治疗为先,抗菌谱尽量以针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厌氧菌为主,再根据血液或脓液细菌培养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病情必要时穿刺抽脓、切开引流。无论是穿刺抽脓还是切开引流都可能在后期形成唾液腺瘘(即自瘘口处外溢唾液),后者有时可能自愈,有的则需日后用手术等方法治疗。另外,个别实施切开引流手术者可能合并面神经损伤。
致谢:陈谱老师授权发布。本病例版权归属汕头大医院新生儿科。
参考文献:
1.spiegelR,MimnD,SakranW,eta1.Acuteneonatalsuppurativeparotitis:caserepotsandreview.PediatrInfectDisJ.4,23:76-78.
2.WalterC,NogueraA,GeneA,eta1.GroupBstreptococcallate-onsetdiseasepresentingwithparotitis[J].JPaediatrChildHealth,9,45:-.
IsfaounZ,RadouaniMA,AzzaouiS,eta1.Acuteneonatalsuppurativeparotiditis:aboutthreeclinicalcasesandreviewoftheliterature.PanAfrMedJ.;24:.
3.KolekarS,ChincholiTS,KshirsagarA,eta1.Acuteneonatalparotidabscess:Ararecasereport.AfrJPaediatrSee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fwqh.com/ptyy/13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