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法国经典香颂史
讲座介绍/讲师手记
我们平时所说的“香颂”,其实源于对法文chanson(“歌曲”)一词的生动直译。香,弥漫着若隐若现的芬芳;颂,是明媚快乐地歌唱。不得不承认,最初的译者选用两个如此美好的中文词汇,引发了后人无数的遐想。浪漫、慵懒、情调、舒缓、阳光下、小酒家…这一对法国文化的深厚滤镜使译词与原词的含义,看起来似乎不再对等。
但事实远非如此。如果与喜爱音乐的法国人提到chanson一词,他或她的脑海中定会满带敬意地浮现出一串伟大歌手或经典歌曲的名字,正是因为这些名字在历史中的出现,使得这一简单的词汇累积了丰厚的历史记忆。同样,美国音乐、香港音乐、日本音乐的爱好者们很快便会通过类比明白这一道理:语言的独特生发出歌词独一无二的韵律和表达模式;民族性情的独特展现出旋律和配器的不同走向及由此制造出的别样氛围。
若是借“香颂”一词,在中文语境中指代法国流行音乐(Frenchpop)这一音乐门类,则再合适不过。就如同法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文学、艺术)一样自成体系,自中世纪吟游诗人起,“我爱,我歌唱”的传统便已为这一简单却回味无穷的音乐奠定了温柔、轻快的底色。直至二十世纪,香颂史迎来其最为辉煌的黄金年代:大师云集、名作频现。我们所熟知的《玫瑰人生》(Lavieenrose)及其演唱者艾迪特·皮雅芙(EdithPiaf)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之一,但香颂史中的巨星和大师,其风格的多样与表达的深邃,绝非一个名字或一首歌曲所能涵盖。
很荣幸借此机会,与青年空间合作展开第一组系列讲座:二十世纪法国经典香颂史系列。并很欣喜在望京实验室的场地复现“沙龙”(Salon)活动的传统:温馨空间内人与人的碰撞、表达与交流。与此同时,这也是北京大学公共课程资源的一次免费分享,疫情期间校内外的交流被阻隔得更加严重,校外人员无法入校旁听,我于是决定携带课程走出去。而这同时也是一次充满野心的探寻,没有法语语言基础的听众是否能透过我的讲解,体会到,哪怕仅有一刻,这门语言细腻的美感和丰富的意涵?——我想,再也没有比香颂更合适的媒介。
“眼泪是温柔下起倾盆大雨”
MarieLaforêt玛丽·拉弗莱
第一讲
主讲人
王元博:出生于年,现就读于北京大学法语系
研究方向:法国中世纪中晚期宫廷诗人、北方吟游诗人、典雅爱情、托寓、文学写作与记忆
现担任:北京大学公共法语课讲师;巴黎中世纪青年学者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学生助理
曾执教:法语系本科一、二、三年级视听说;研究生二外法语
供稿于:法语人(“对话法语人”、“法语人荐读”等专栏)
.09-.07: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文学系(索邦大学文学系)
活动详情
时间:年12月20日(星期日)15:00
地点:望京实验室(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园号楼3层)
材料:现场分发
合作方:青年空间、北京大学公共法语课
活动相关信息均会在群内发布,有意了解者请加群:
如群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fwqh.com/ptgx/1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