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先进事迹
缪文钦,一名“90后”创业青年。他没有耀眼的高学历,有的只是一股敢闯敢试的冲劲、一份对农村无比眷恋的朴素情怀。年,他怀揣着对农村广阔舞台的憧憬,毅然决然放弃在深圳经营的产业,回到家乡寿宁县凤阳镇官田村,带领乡亲发展高山晚熟葡萄。7年时光,他把青春挥洒在家乡这片沃土上,带领乡亲一起闯、一起干,终于干出了一番“甜蜜”事业。如今,葡萄产业已成为寿宁县产业链条最完整、农民从中受益最多、扶贫效果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农业主导产业,累计带动发展葡萄1万多亩,实现产值1.6亿元以上。缪文钦也被乡亲们亲切称为“创业合伙人”“葡萄大王”,先后被授予“宁德市十佳农民”“宁德市五四青年奖章”“福建省劳动模范”、福建省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推荐人选等荣誉称号;领头创办的祥瑞萄葡萄种植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省级示范合作社”。
舍弃都市生活投身乡村大舞台
他的家乡凤阳位于寿宁县东南部,地处白云山麓,平均海拔多米,日照强,水源充沛,土壤含锌,种植葡萄有着天然优势。他本来是在深圳经营一家茶叶店,生意红红火火,收入十分可观。一次偶然返乡,他看到村里的群众虽然有种植葡萄,但因种植零散不成片,管理也不规范,效益非常低。经过深入考察了解,他发现凤阳镇非常适合推广大棚葡萄种植,如果走规模化、专业化之路,很有发展前景。于是,他放下了在深圳经营的茶叶店,决定返乡创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示范带动,凭借葡萄产业的发展,给乡亲们带来致富的机会。谈起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返乡创业有没有后悔问题,缪文钦显得淡定从容,“农村是个广阔舞台,返乡创业大有可为,我们赶上了新时代,就绝不辜负好时光”。
带头试种葡萄家家种上“甜蜜果”
和许许多多创业者一样,创业之初总是艰难曲折。由于大棚种植葡萄前期资金投入较高,开始时许多农户并没有信心。如何调动群众种植葡萄成为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为取得群众的信任调动群众,他带头试种了多亩,试种成功后,再发动群众种。在当时寿宁县设施农业补贴空白的情况下,他一方面不断与相关部门对接协调,争取到大棚补贴每亩元;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贷款担保,邀请专家为种植户授课指导,组成“技术服务队”一对一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服务,还为贫困户购买了葡萄种植的台风、暴雨指数保险。很多群众看到希望,纷纷加入葡萄种植大军。从个人带头试种,到30户青年返乡加入,再到全镇13个行政村中12个村都规模种植葡萄,7年的努力付出,成就了一个全新的支柱产业,葡萄种植已经成为当地群众主要增收渠道,人均年收入从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
组建专业合作社万亩山头绽新绿
随着葡萄种植规模的扩大,技术管理、市场规范等新问题又接踵而来。缪文钦意识到,单打独斗、各自为战肯定走不长远,必须打破壁垒、抱团取暖,走标准化、规模化、企业化、品牌化、信息化“五化”之路。于是,缪文钦成立了祥瑞葡萄种植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土地租赁、劳务技术等方式,吸收发展社员多个,流转土地亩,建立全县首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省级农民创业园,辐射带动凤阳镇实现土地流转多亩,发展集水肥一体化及钢架大棚晚熟巨峰葡萄00余亩,昔日荒草地变果园,金山银山,绿意绵延。实施科技赋能,引入针对现代农业合作社SAAS服务的“合家欢”管理信息系统,对合作社正式社员实行积分制度,提升合作社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建立葡萄产业“党建联盟”,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员的“红色引擎”作用,有效带动了38家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发展。该合作社也先后获评国家级示范社、省级示范社。
创建自有品牌风风火火闯市场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走出去”才是硬道理。技术成熟后,葡萄产量大幅度提升,但如何摆脱“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呢?缪文钦也下了不少功夫。一方面,他坚持把品质保证作为第一生命线,带领社员推行统防统治,建立生产记录,建立了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与万科集团合作,建设“万科作物中央厨房”项目,推广使用配方施肥,提高土壤清洁度,从源头上防范质量风险。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主打“寿宁高山葡萄”,注册了“贝甜”,实行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引导一个声音讲故事。第三,与当地党委、政府联合举办三届“寿宁凤阳葡萄文化旅游节”等活动,邀请央视《每日农经》栏目组,宣传推介“寿宁高山葡萄”品牌,与百果园、深圳海吉星农贸市场、京东生鲜等大型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协议,凤阳葡萄开始走进了大中城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葡萄“身价”大大提升,收购价格由原来的2-3元/斤提高到了7元/斤,亩产值达到1.8万元左右。
探索共享模式带动群众共同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缪文钦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大棚种植葡萄虽然使很多乡亲走上了致富的快车道,但还有一些因病因残的贫困户,因为没有劳动能力,自我造血稳定增收还很困难。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我+1”产业扶贫计划,在县乡领导的引导下,缪文钦的合作社积极参与,依托葡萄产业优势,探索创新“我有一亩葡萄园”扶贫模式,即政府出资60万元向合作社租下30亩葡萄园,然后委托合作社负责管理与销售,以每亩每年1万元作为贫困户的分红,分配给重点贫困弱势群体,实现了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共赢”,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实现脱贫致富。
来源:宁德共青团、今日寿宁
·End·
领导说了您点下和可以为贫穷的小编涨5毛工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