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在中国知网检索近十年有关葡萄新品种育成报道的相关文献,汇总品种数据,对育种机构、育种材料、育种方式、育成品种主要性状及用途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共汇总葡萄品种个,包括鲜食品种个,鲜食与制干兼用品种4个,酿酒品种17个,砧木品种6个,且以有核和香味品种居多;涉及育种机构51个,主要以国有科研院校为主;利用育种材料96份,育种方式有杂交育种、无性系选种、实生选种、自交育种、野生资源收集筛选5种,且以常规杂交为主。调查发现,近十年推出的品种在实际生产中还未得到有效利用,扩繁和配套栽培技术正处于研发之中,推广面积还较少,有待进一步加强。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果树树种之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已达72.万hm,产量达到.54万t。品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对我国葡萄育种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可为今后的葡萄育种工作提供参考,以便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育种进程。有很多学者对近年我国葡萄育种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姜建福等对—年中国葡萄育种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共汇总出了68个品种,主要以鲜食品种为主;抗病、早熟、耐贮运、无核或具有玫瑰香味是当时主要育种方向;亓桂梅等搜查了—年国内葡萄新品种的鉴定情况,5年中共有74个品种被鉴定,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葡萄新品种的推出速度不断加快,野生葡萄资源得到重视,品质优良和具有多抗性状的品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李慧娥等综述了葡萄抗病分子育种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所取得成果。张庆田等对我国山葡萄育种进展进行了研究。路凤珍等分析了三倍体葡萄胚挽救育种研究现状,探讨了影响三倍体葡萄胚挽救育种成功的主要因素,概述了三倍体葡萄鉴定方法,以及驯化移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了更好地开展葡萄育种工作,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查获自年以来已发表新品种选育文献个,新品种个。作者就个新品种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今后的葡萄育种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
一、育种机构
表1显示,所查到的个新育出的葡萄品种是由51家单位推出。其中国家级研究所有4家,选育品种29个,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的品种最多。省级研究所有17家,选育品种47个,山西省农科院果树所培育的品种最多。市(师)级研究所、市级推广与农业管理部门14个,选育品种14个。涉农高校10个,选育品种22个,其中沈阳农业大学的品种最多。涉农企业或合作社6家,选育品种12个,其中张家港市神园葡萄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品种最多。就机构平均育种数量而言,国家级研究所数量最多;就总体育种数量而言,省级研究所最多。就机构性质而言,育种单位有科研院校、技术推广与服务、企业、合作社等,这说明我国的葡萄育种科研力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二、育种材料
品种资源是葡萄新品种选育的关键,好的资源可以提高培育新品种的机率,降低成本。文中选育的个品种共利用了96份品种资源,说明我国葡萄育种材料丰富。其中,被利用一次的有56份,被利用二次的有16份,被利用3次及以上的有24份。由表2看出,利用频次最高的是‘巨峰’,主要被作为父本材料;第二位为‘玫瑰香’,作为父本、母本利用的频次相同;第三位为‘红地球’,主要被作为父本材料。‘红地球’和‘巨峰’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品种,而‘玫瑰香’是重要的玫瑰香味品种资源。24份材料中香味品种12个,其中草莓香味5个,为‘巨峰’‘京亚’‘夏黑’‘藤稔’‘布朗无核’;玫瑰香味品种7个,为‘玫瑰香’‘瑰宝’‘香妃’‘无核白鸡心’‘87-1’‘紫珍香’‘早黑宝’。砧木或酿酒材料3份,为山葡萄、‘左山一’、毛葡萄。无核材料5份,为‘无核白鸡心’‘夏黑’‘红宝石无核’‘布朗无核’‘皇家秋天’,其中‘无核白鸡心’‘夏黑’‘布朗无核’为无核香味品种。
三、育种方式
葡萄为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均可的树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选育新品种。主要有杂交育种、实生选种、芽变选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葡萄育种的方法也不断在改进,呈现多样化。表3表明,88个品种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以常规育种方式为主,其他方式还有多倍体杂交、胚挽救杂交、多倍体杂交与胚挽救、四倍体杂交、杂交与秋水仙素处理诱导四倍体、种内轮回杂交。通过无性系选种获得23个品种,包括自然芽变选种和化学诱变选种。通过实生选种获得7个品种。通过自交育种获得4个品种。通过野生资源搜集获得2个品种。这说明复合杂交育种和无性系选种是当前我国葡萄品种选育的主要手段。
四、育成品种
我国近十年育成的葡萄新品种(表1和表4),按品种属性分类,分为10种类型,其中欧亚种、欧美杂种最多。按核型分类,有核居多。按果皮色泽分类,分为白色(黄绿色、绿黄色、金黄色)、红色(粉红色、红色、紫红色、红紫色)和黑色(紫黑色、蓝黑色、黑色),且颜色由浅到深,数量逐渐增多。按果形分类,分为圆形、椭圆形、长圆形、鸡心形和束腰形,其中,椭圆形最多,圆形第二。按果实香型分类,可分为无香味的、草莓香味、玫瑰香味、混合香味和其它香味,香味品种与常规品种之比为18∶13。在香味品种中,玫瑰香型第一,草莓香型第二。按照大粒(8.0g)、中等粒(4.0~8.0g)、小粒(≤4.0g)标准,对果粒大小进行分类统计,大粒居多。
按用途分类,用作鲜食的品种最多,约占83.87%。
五、主栽品种及结构现状
据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的调查数据,按用途我国葡萄种植主要分为三个方向,鲜食、酿酒与制干。其中鲜食面积占80%,酿酒为15%,制干约为5%。用于鲜食的品种有‘巨峰’‘红地球’‘无核白’‘玫瑰香’‘夏黑’‘藤稔’‘京亚’‘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美人指’‘泽香’‘火焰无核’‘克瑞森无核’等。近年来,‘夏黑’‘阳光玫瑰’‘87-1’‘瑞都香玉’‘瑞都翠霞’‘巨玫瑰’‘温克’‘火焰无核’‘金手指’‘克瑞森无核’等得到大面积的发展,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新郁’葡萄也获得一定的推广面积。酿酒葡萄品种以‘赤霞珠’‘蛇龙珠’‘美乐’‘霞多丽’‘西拉’和‘马瑟兰’等为主,栽培面积约占全国酿酒葡萄的80%。中国原产特色的毛葡萄、刺葡萄、山葡萄及山欧杂种约占21%。制干葡萄品种主要为‘无核白’,还有‘无核白鸡心’‘波尔莱特’等。砧木品种主要是‘贝达’‘SO4’‘5BB’‘P’‘-14’等。葡萄栽培品种约70%为国外引进,30%为国内选育及传统栽培的地方品种,而近十年国内选育的品种,还处于小规模栽培阶段,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讨论与结论
品种是葡萄产业发展的基础,葡萄新品种的选育与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不断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和鼓励组建葡萄育种创新团队。同时,一些技术推广部门、企业或合作社等根据推广或生产需要自发选育或实际生产中发现一些优异变异植株进而培育成品种。特别是年国家现代农业葡萄产业体系的成立以后,对葡萄育种岗位按照不同方向进行详细分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在资金上给予稳定的支持,这使我国的葡萄育种科研团队不断完善,科研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比如在产业体系的支持下,北京林果研究所徐海英团队培育出“瑞都”系列品种、山西果树研究所唐晓萍团队培育出“宝”系列品种、河北昌黎研究所赵胜建团队培育出“光”系列品种、沈阳农大郭修武团队培育出“沈农”系列品种等。文中近十年来所获得的育种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品种的选育需要大量、优异的种质资源作为育种材料,目前在郑州、太谷、左家等地已建立3个大型资源圃,保存资源份,同时许多育种单位,根据育种需要建有小型资源圃,如新疆葡萄瓜果研究所资源与育种课题的葡萄资源圃,保存资源多份。文中选育的个品种仅用了96份种质资源,还有更多的资源需要去挖掘、评价与利用。
葡萄新品种选育的方法有很多种,但随着人们对葡萄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选育一个新品种可能需要多种途径或技术来完成,比如为提高无核育种效率,杂交育种和组培技术相结合,开展胚挽救杂交无核育种。杂交是实现基因重组最基础、最有效的手段。文中在杂交的基础上形成常规杂交、多倍体杂交、胚挽救杂交、多倍体杂交与胚挽救、四倍体杂交、杂交与秋水仙素处理诱导四倍体、种内轮回杂交等方法,并培育出88个品种。营养系育种主要通过芽变来完成,以原有优良品种为对象,在保持原品种优良性状的基础上,通过选择修缮个别缺点,具有育种目标针对性强的优点。文中利用该种方法选育的品种数量居于第二。实生选种对用种子繁殖的果树群体所产生的自然变异进行选择,以改进群体的遗传组成,或从中选出优良的品种类型。该方法不会改善遗传组成,但对当地环境条件适应性强,利用该方法通过‘巨峰’‘温克’‘美人指’、山葡萄培育出6个品种。自交育种是通过自花授粉实现基因重组获得新的植株,进而选育新品种。该方法可育出较高纯度基因位点品种,但在实际育种中应用较少。野生资源收集筛选是获得新种质的最直接的方法,我国种质资源丰富,通过挖掘和性状观察,可以直接申报品种,用于生产或用作中间试材。
果实是葡萄的重要器官,代表了葡萄的主要利用价值。文中个品种在果实核性、果皮色泽、果实形状、果肉香型和果粒大小等指标的分类上表现出广泛分布,且在有核、黑色、椭圆形、有香味、大粒等指标类型上呈现出高比例分布,体现了性状基因遗传的趋势,代表了近十年品种选育的主要方向。
我国葡萄育种科研实力逐渐增强,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主要利用复合杂交育种技术和无性系选种技术,选育出的品种果实性状类型丰富,多数用于鲜食。在制干、酿酒、砧木品种选育方面相对薄弱,应进一步加强。
我国葡萄新品种选育从数量上来看成果辉煌,但因育、繁、推体系不够完善,配套的栽培技术研发缓慢,多数品种未能获得果农或企业的认可和应用,在葡萄产业的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开发配套的栽培技术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速示范和推广,促成成果转化。
转自“中外葡萄与葡萄酒”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