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葡萄皮农村老太让小伙红了脸
中余乡杨宅村老党员都自告奋勇地充当起垃圾分类的义乌讲解员和宣传员,向村民普及垃圾如何分类。
在浦江,既有一支将大众冷暖安危放在心头的干部队伍,也有一群可亲可敬可爱的基层百姓,像垃圾分类这样的世界性的困难,也在浦江寻常百姓家得以化解。
NO.1一堆葡萄皮老太让小伙红了脸
去年8月,城里小伙应某开车到郑家坞镇吴大路村游玩。当时正值浦江葡萄成熟,他就买了几斤葡萄,边吃边玩。为了避免乱扔,他还随身携带了塑料袋,将葡萄皮放在袋内。看到路边有垃圾桶,他就走过去将葡萄皮连袋子一起扔进垃圾桶。
这时候,站在边上的80岁老奶奶楼竹仙走了过去,弯下身将手伸进了垃圾桶,把装有葡萄皮的袋子取了出来。应某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太太要干吗。
谁知老奶奶打开塑料袋,一边笑着对应某说,“小后生,看去你是城里人吧?不知道我们村里垃圾要分到可腐烂、不可腐烂两只垃圾桶吧?”一边将葡萄皮抖落进了“可堆肥”垃圾桶,将塑料袋扔进了“不可堆肥”垃圾桶。看到这里,小应的脸一下红了。
中余乡中余村的小学生正在村里给爷爷阿姨们指点和讲授垃圾如何分类
NO.2:村主任口袋里多了两个香烟壳陈国正是中余乡五星村村主任,是一杆着名的老烟枪,每天都是烟不离手、烟壳不离身。最近老陈口袋里多了两个香烟壳,村里人说他年纪愈来愈大,香烟都配双份了。面对调侃声,陈国正亮出了真相,原来身上一盒是货真价实的烟,1盒装的却是抽完剩下的烟头。
全乡展开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农户垃圾自觉分类、保洁员定时上门搜集、党员干部带头并监督,各村公共区域内的垃圾桶全部撤离。这让陈国正犯难了,平时村里事务比较多,来来回回,没垃圾桶烟头该扔哪儿?此时,妻子不经意说的1句“没地方扔就放自己口袋”,让陈国正有了主张。因而,他每天身上都带着一个空烟壳,把抽剩的烟头放在空烟壳里,回家再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他说,自己是村干部,不但要让农户做好垃圾分类,更要以身作则去示范,这样垃圾分类才能从小处做好。
中余乡杨宅村保洁员吴双芬(右)在上门收取垃圾时,都要对该农户的分类情况进行监督和客观打分,作为评定垃圾分类好坏的根据。
NO.3:把藏起来的垃圾桶再次拿出来浦阳街道同盟村妇女主任于灵宣,是全村垃圾分类宣扬活动的组织者,平日里常常带领村里的志愿者进村入户宣扬垃圾分类。
村里82岁的张金岳身患残疾,听力极差,1人独居家中。一次,于灵宣在村里巡查经过老爷爷家时,发现门口两只垃圾桶只放了1只,未将垃圾分类。询问后得知老爷爷由于舍不得用,将另外一只放在家里。因而于灵宣凑着老爷爷的耳朵,耐心解释,指着垃圾箱仔细讲授两只垃圾桶的区分,宣扬垃圾分类的实际意义,并告知如何进行分类。
后来,张金岳便叫于灵宣把他“藏”起来的另外一只垃圾桶拿出来,表示会和其他村民一样做好垃圾分类。
来源:浙江客户端
小叶
一袋葡萄皮农村老太让小伙红了脸
浦江民声传媒
白癜风在北京能治好吗北京专治男性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