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无才姐
上次写了一篇《高晓松这次被骂,令人格外伤感》,阅读量超百万,后台留言更是高达两千多条。
我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对数字天然钝感,存折上多个零都未必会发现。
但是两千多条留言不是一个数字概念,是眼看着那么多文字真真切切排山倒海般涌来,内心震动,无法形容。
留言我都读了,来不及一一回应,心中难免不安。
许多读者都对理想和情怀表示认同,但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他们依然迷惘。
甚至,更迷惘了。
谋生的同时还要兼顾理想和情怀,在俗世中努力做个不俗的人,好像更难了。
有读者告诉我,本来计划学好德语到德国音乐深造,可现在疫情当前经济低迷,也不知道这条路走下去对不对,会不会血本无归,最后又回去当社畜。这么一想,德语也没有心思学了。
有读者以家长的角度问我,孩子成年后宅家十年不工作,只是看各种历史政治军事书籍,怎么办?
有读者以子女的角度问我,自己想要追求诗和远方,可父母却只希望他好好工作挣钱,怎么办?
更有读者在粉丝群里重新贴出了那位武大学生的对高晓松的提问,问我有没有针对“现实”的回答。
武大毕业生
磊磊学长的信我想,雅的那些高晓松已经说完了,我就来说些俗的吧。
这次不谈诗和远方,就谈搬砖。
人格独立必然向往
经济独立
迷惘的人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潜意识里把理想放在现实的对立面,认为搬砖必然失去自我,追寻自我就不能好好搬砖。
可是人类又不是单细胞生物,你能一边听音乐一边做PPT,怎么就不能一边追梦一边谋生呢?
先不说每个人对诗和远方的定义都不一样,未必当真和文艺有关,即使是真正的文艺青年,也不代表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的本质是没有独立的人格,才会心安理得地依靠别人生活。
说得严重一点,这样的人缺少基本的自尊。
脱离了自尊去追寻自我,这是一个笑话。
有读者可能要问,你不是举过李安“吃软饭”和梵高“吃白饭”的例子吗?这么快就打脸了吗?
可是我要告诉你,李安从来就没有心安理得地吃过“软饭”,他曾经一度决定改学计算机养家,被妻子林慧嘉一票否决了。
他在沉寂蛰伏的六年里,一边钻研电影艺术,一边积极寻找拍电影的机会,拍电影既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经济独立的机会。
李安在指导拍摄
梵高经济独立就更早了,十六岁时就入职一家艺术品交易公司,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职员,被公司解雇后又成为神职人员,生活艰苦但自给自足。
直到28岁时,他才认定绘画为一生所爱,决定从此成为全职画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绘画技巧。
他接受弟弟提奥的资助,在以惊人的毅力勤奋创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参加画展,希望能够以卖画谋生,只是一直没有得到命运的眷顾。
梵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红色的葡萄园》
梵高和李安对艺术都极其热爱极其执着,但他们从来没有清高到拒绝搬砖。
所以如果一个人躺着告诉你不屑于搬砖,因为他胸怀大志绝非池中之物,你已经知道他是哪种人了。
那个在家一宅十年只管饱览群书的大龄“孩子”,和梦想也就只有半毛钱关系吧,半毛钱不能更多了。
而那位觉得父母唠叨又俗不可耐的年轻朋友,目前最应该做的事,是原地证明给他们看,你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有了自立,才会有真正的自由。
自由从来就不是拒绝自立的借口。
高晓松说,钱既不高贵也不肮脏,只是一个工具。
我想说,钱根本上是一个维护自尊的工具。
如果没有自尊这块坚固的基石,所有美好的精神追求都是空中楼阁。
“最好的路”
并不存在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很少迷惘,为什么?
因为没有太多选择。
选择是时代的奢侈品,迷惘则是我们需要付出的代价。
我们所谓的选择恐惧症本质上来自对“错过”的恐惧。
关于“错过”,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
简单举例,现有两种职业,打渔一天挣元,织布一天挣元。那么如果选择打渔,就会失去织布挣得元的机会,这元就是打渔的机会成本。同理,织布的机会成本为元。
看似一目了然,选机会成本最低的那项不就好了?
可现实要复杂得多,我们只知道会错过,只知道机会成本真实存在,却永远计算不出机会成本有多少。
因为时间是流动的,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
武大学生羡慕父母辈可以包分配,
却看不到那一代人在下岗潮中遭遇的阵痛;
羡慕90后赶上互联网大潮,
却看不到这一代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慌乱。
大企业会遭遇行业危机说倒就倒,
小企业也可能成为风口上的猪冲上云霄;
当年万里挑一考上的公务员如今接连降薪,
而新生代网红一场直播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更不用说每个人一生中多多少少都会遭遇经济周期、政策转向、重大外交事件,又或是疫情这种自然灾害。
以前的河东河西需要三十年,如今几年足矣。
而几乎所有大学生迷惘的根源都在于,他们总想找出最安全、最稳妥、又是收益最高的那条路,把一辈子包圆。
可惜,这条“最好的路”根本就不存在。
每一条路都是既有风险,又有收益,两者通常还成正比。
即使真的有一条路只有收益而毫无风险,那么呵呵,也轮不到你,因为别人都不傻啊!
所以用机会成本来做决策是行不通的,这是一种只存在于理论中、无法预知、甚至无法事后验证的成本。
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权衡利弊,纠结得死去活来,再过十年、二十年会觉得非常可笑。
因为当年的“利弊”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失去了意义。
最大的障碍不是犯错
而是不敢努力
如今的时代,入错行可以改行,嫁错郎可以改嫁,越是年轻,试错的成本越低。
走错路并不可怕,时代的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多的是出口能够转向。
真正可怕的是因为患得患失而不敢努力。
武大学生对前景的一番分析看似很有道理:
走出去怕被歧视,留下来又不知去哪里。进国企吧一眼就能望到头,去北上广又要一辈子当外地人。
怎么看都前景惨淡,没有希望。
真的是这样吗?
谁告诉你走出去就会被歧视?这个世界看的是实力,没有实力的人就是在家门口也会被歧视。
谁告诉你进国企就一眼都能望到头?我的那些毫无家庭背景在国企做到高管的朋友都是假的吗?
谁告诉你去北上广就要一辈子当外地人?不妨去看看北上广有多少优秀的外地精英在管理着本地人。
决定命运的从来就不是路,而是走路的人。
无论走哪一条路,只要足够努力,结果都不至于太差;同样,无论走哪一条路,如果不敢努力,结果都不会太好。
那位想来德国继续学习音乐的年轻朋友,我想非常诚恳地告诉你,当年留德的穷学生们和现在的你一样,对未来一无所知。
我们不是因为预知这条路最好走,才走这条路。
那一年我已经被南大保研,读着最好的专业,拥有当时人眼里躺赢的人生,只因为想看看世界,学了几个月德语就出国了。
之所以来德国,是因为这里大学免费,仅此而已。
至于别的没有多想,反正年轻,拼就完了。
我身边许许多多的小伙伴都是这样,打工上学,拼就完了。
我最好的朋友当年裸婚,裸到什么程度呢?别说婚房,连一张新的婚床都没有,两个人挤着单人床。
但是就这样,拼出了学历,拼出了车房,拼出了现在拥有的一切。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并不爱听这种陈旧的故事,在年轻的世界里,永远都只有自己的烦恼才是真的烦恼,自己的痛苦才是最大的痛苦。
另一代人的辛苦,很难感同身受。
就像现在用着各种APP学习德语、随时能看到德国新闻的孩子们,很难想象当年的我们是怎样靠着一本字典学德语一样。
但是工具先进就一定学得更好吗?未必。
如果连努力都不敢付出,生怕自己今后用不上白学了,那么能够学好的可能性是多少?零。
抱着这样的态度,做所有事情的成功率都几乎为零。
最大的天赋是
了解自己和愿赌服输
既然未来不可预见,努力是最大因素,那么是否意味着怎么选择都无所谓呢?
那些成功人士面临选择时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非常幸运,我的朋友圈里从来就不缺少各行各业的精英。
如果你要问我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我认为是自信。
这种自信不仅来自于眼界和学识,还来自于对自己的了解,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热情在哪里。
了解自己,是一种天赋。
这种天赋会让人在面临选择时本能地选出那条最适合自己、能让自己保持兴奋的道路。
他们不会因为公务员热就去考公务员,也不会因为创业潮就去创业,他们不在乎别人在做什么,只在意自己擅长做什么、最想做什么。
即使是搬砖,他们也搬得比别人欢快。
这种欢快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种可怕的优势。
他们还有一种天赋叫做愿赌服输。
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机会成本,却有另外一种成本: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就是一旦投入就再也无法收回的成本。
这种成本不仅可以预估,还可以随时验算,以便风控。
成功人士之所以会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所有的决策都正确,而是因为他们会控制风险,及时止损。
比如,A和B都是适合他们的职业选择,目前更倾向于A,那好,给自己定一个三年或五年的目标,然后放手去博。如果到期没有完成目标,则及时止损,转向B。
比起心猿意马患得患失,此时没有心理负担地放手一搏更容易获得成功。
即使失败,及时止损也令他们保存了东山再起的实力,而愿赌服输的心态能够让他们很快调整状态投入到B的奋斗中去。
也许你要问,那这失去的三五年不可惜吗?
事实上,对于优秀的人来说,所有的经历都会变成财富,成为成就他们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中,没有任何一段路会白走,没有任何一本书会白读,也没有任何一分努力会付之东流。
我们都会活很久,又何必为三五年慌慌张张,耿耿于怀?
低头搬砖
也要抬头看路
有许多读者给我留言,强调生活的无奈和搬砖的重要性。
搬砖当然重要,但是如果一个人眼里只有搬砖这件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他连砖都搬不好。
眼里只有钱的人是挣不到大钱的,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果一个企业看到什么挣钱就去做什么,绝无可能做大;同样,如果一个人看到哪个雇主开的价高就去哪家公司,也绝无可能做好。
为什么?因为短视行为阻碍了长期发展。
只有不忘抬头看路,才能避免鼠目寸光。
企业要有发展战略,个人要有职业规划,这是其一。
企业要有研发投入,个人要有学习成长,这是其二。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要能够抵御一些与自身发展理念相背离的利益诱惑,这是其三。
虽然我之前说过,如今的时代变化太快,没有人可以预知未来,但是一年内的短期规划和三五年内的中期规划是一定要有的。
如果一个人能随时因为别的公司多开出一两百块的工资就轻易跳槽,而置个人成长与资源积累于不顾,基本上是不会有多大出息的。
有的人一听到理想两个字就觉得别人是要害他,一听到牛人谈理想就觉得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却从来不去思考理想到底有没有价值。
理想最大的价值就是提升一个人的格局,而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正是因为格局比普通人更高。
可惜,大多数的人打死也不承认别人的格局比自己高,不承认优秀的人是真的优秀。
他们一边喊着要破圈,要实现阶层跨越,一边却拒绝向更高层次的人学习。
他们更热衷于爆高晓松的黑料,批判马云的人品,挑剔比尔盖茨的家世,这样会让他们感觉更好。
他们对谁都看不上眼,觉得别人之所以成功,无非就是运气好,家世好,还走了黑道。
可如果他们可以和高晓松、马云和比尔盖茨身份对调,你猜他们会不会严词拒绝?
那些叫骂高晓松跪舔资本的人,如果阿里音乐请他们去当董事长,你猜他们会怎样?
更要命的是,比起向名人学习,更难的是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隔壁的翠花和二狗混得比我们好,是心理上更加难以接受的事。
可是,如果跨不出这艰难的一步,承认别人的优秀,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就永远谈不上格局,谈不上破圈。
跨出了这一步,就像拥有了望远镜和卫星导航,不仅如虎添翼,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命运。
说完了搬砖,我还是忍不住要说说情怀。
情怀不是那种可以先放到一边去,等搬完砖再去捡回来的东西。
人是会变的。
当我们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的时候,一切已经回不去了。
年轻时会让我们热血沸腾、泪流满面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可笑。
年轻时你说,等我有钱了就去周游世界,等你真正有钱的时候,周游世界只剩下在五星宾馆睡觉,在米其林餐厅吃饭,在奢侈品大街血拼。
你捡回来的情怀,已经不足以让你为一片风景入神,一座教堂惊叹,为一幅名画流泪。
年轻时你说,等我有钱了就去造福人类,等你真正有钱的时候,造福人类只剩下偶尔施舍乞丐时的自我感动。
你捡回来的情怀,已经不足以让你去为一种发明创造殚精竭虑,为一些弱势群体奔走疾呼。
所以搬砖的时候,请小心安放好自己的情怀。
情怀让我们记住自己是谁,记住自己的根,记住自己和这个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让我们活得,真正像个人。
话题TOPIC
你还相信情怀吗?
END
转载请注明来源“女子无才便留德”(ID:wucai6de)、作者:无才姐,侵权必究。如需开通白名单,请联系小助手。
往期回顾
红裙姐姐一夜刷屏,有人看笑了,有人看哭了
有谁看懂了?
06
05-
高晓松这次被骂,令人格外伤感
我第一次有点坐不住了
29
04-
从亲妈到恶魔,中间只差一个“专家”
被育儿大法收割的韭菜们
22
04-
正经人不写日记?这位钢铁直男的日记竟让国王下跪
正经人写的日记,才会被世界铭记
15
04-
又谈论时事了吧?又被气死了吧?
好人何苦为难好人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键词查看!
考第一
小学生
海外华人
德国疫情
巨婴
段子手
自鸡
兴趣
留德华
歧视
优秀
寒假
跳楼的孩子
闺蜜
爱学习
圣诞节
好看
心理学家
家暴
阅读2
阅读1
豫章书院
二胎
霸凌
大兄弟
西方教育
网瘾
生活平衡
德系老母亲
磨蹭
教师节
哪吒
兴趣班
财商2
言传身教
财商1
坏脾气
婚姻关系
养娃心路
开刊词
棍棒教育
我知道你“在看”呦
无才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fwqh.com/ptgx/13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