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小玲
单位
医院
前言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路邓葡萄球菌同属于葡萄球菌属,为革兰阳性球菌,圆形,直径0.5~1.5μm,单个、成对、四联、短链、不规则葡萄状或成簇排列[1]。
在血琼脂、营养琼脂上,在34~37℃大气环境下,经24小时孵育可形成直径1~3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凸起、湿润、不透明、奶油样、瓷白、淡黄至橙黄色菌落[1]。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溶血素,在羊血或兔血琼脂上经24小时孵育可见明显的β溶血环,延长培养时间菌落更大、溶血和色素更加明显[1]。
路邓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直径1~4mm,色泽变异较大,有黄色、金色、乳白色或无色,菌落光滑有光泽或粗糙黯淡,培养48h可出现β溶血[2]。
▲扫描电镜下的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革兰染色阳性
案例经过患者卢某,女,77岁,因左踇趾外翻畸形8年余,左踇趾疼痛4年余,于年11月3日就诊于我院骨科。11月6日送手术室在椎管内麻醉下行左踇趾外翻畸形矫正术、趾关节成形术、肌腱粘连松解术、石膏外固定术。
11月17日跖趾关节处切口见少许渗液,血常规示白细胞数目:9.9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9%;红细胞沉降率:mm/h;C反应蛋白:.06mg/L;降钙素原:0.12ng/mL。
患者炎症指标明显增高,不除外植入物排斥反应及切口感染可能,给予行切口渗液一般细菌培养检查,血琼脂平板置烛缸,35℃培养24h后,在血平板上形成白色,凸起,圆形,β溶血菌落,涂片镜下革兰阳性球菌,呈单、双、短链状、成堆或葡萄串状排列,触酶阳性。
我当时心里面想,这应该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于是我给它上葡萄球菌生化·药敏鉴定卡,温箱培养18~24h后,鉴定结果出乎我的意料。
生化反应如下:鸟氨酸脱羧酶(+),硝酸盐(+),VP(+),葡萄糖(+),蔗糖(+),甘露糖(+),麦芽糖(+),海藻糖(+),乳糖(+),尿素酶(-),精氨酸(-),新生霉素(-),碱性磷酸酶(-),β葡萄糖甘酶(-),β-半乳糖酶(-),甘露醇(-)。
药敏结果除青霉素、四环素、氯霉素耐药外,其他药物均敏感。鉴定结果是路邓葡萄球菌,鉴定概率96.50%。
路邓葡萄球菌,何许菌也?说好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呢?还是微生物“小白”的我,每遇到一种不熟悉的细菌,都会翻阅陈东科老师的《实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图谱》,核对相关内容。
但这本在微生物非常有权威的书上,却没有路邓葡萄球菌的相关内容。这让我感到迷茫,我只好向药敏系统鉴定的工程师咨询,工程师也没有路邓葡萄球菌的相关资料。
我又询问了其他老师,都说没有该菌的相关资料。我只好向“度娘”寻求帮助,搜索后发现“度娘”上有关路邓葡萄球菌的内容也是少之又少,其中最醒目的是“凝固酶阴性”。
我找来新鲜血浆,做了凝固酶试验(玻片法),结果再次出乎我的意料,该菌凝固酶试验(玻片法)阳性,难道是生化反应不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只能求助于有质谱的单位,经得他们的同意后,我将标本送到了实验室,一个多小时后,质谱结果出来了,是路邓葡萄球菌,鉴定概率99.90%。
为了不耽误临床用药,医院的结果后,我向临床报告了路邓葡萄球菌及其药敏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平板,24h路邓葡萄球菌,血平板,24h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平板,48h路邓葡萄球菌,血平板,48h路邓葡萄球菌,血平板,72h金黄色葡萄球菌,血平板,72h案例分析报告虽然已经发出去了,但我心中的疑惑还没有解开,“凝固酶阴性”,难道是“度娘”错了?为什么有关路邓葡萄球菌的内容少之又少?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终于找到了一篇有关路邓葡萄球菌描述较为详细的文献。
文中指出,路邓葡萄球菌是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它区别于其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微生物学特性更类似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路邓葡萄球菌虽然被划分为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却可产生结合型凝固酶或凝集因子,而不分泌游离型凝固酶。因而玻片凝固酶试验阳性、试管凝固酶试验阴性[3]。同时我也在本科教材第五版中找到了路邓葡萄球菌的相关内容。
查完这些资料,我豁然开朗,我找来新鲜血浆,做凝固酶试验(试管法),37℃水浴3~4小时后,该菌的凝固酶试验阴性(试管法),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阳性(试管法)。
文献中还指出,路邓葡萄球菌还有两个特征性生化反应:快速PYR试验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路邓葡萄球菌具有吡咯烷酮芳基酰胺酶(PYR)活性,可水解PYR为L-吡咯烷酮-B-萘胺,使快速PYR试验阳性。它可使氨基酸脱羧产生胺类,引起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阳性。
另外路邓葡萄球菌可分解海藻糖、甘露糖、麦芽糖、蔗糖且产酸,不分解甘露醇且不产酸[3]。
▲本科教材第五版《临床微生物检验》
凝固酶试验
左:路邓葡萄球菌阳性;右: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玻片法
1号:路邓葡萄球菌阴性;2号: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试管法
总结近20年来,路邓葡萄球菌感染病例报道不断增多,其作为一种具有显著临床微生物学特征的致病菌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fwqh.com/ptgx/1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