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葡萄 >> 生长习性 >> 正文

一二年级逼得越紧,五六年级越厌学聪明家长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12/10 11:22:40

优等生橦橦的妈妈愁云满面,来找我咨询。

她叙述了橦橦的情况,我发现,这是个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橦橦11岁,是某重点小学的优等生,每天除了正常的学业,还要学习英语、舞蹈、编程和画画。每天放学妈妈都会到学校接橦橦,把她送到课外班,然后利用橦橦上课的时间去买菜做饭。做好饭再去课外班把橦橦接回来,安排橦橦尽快吃饭,饭后做作业,并完成课外班的任务。

为了不影响橦橦,爸爸妈妈都会尽量轻声说话,不看电视。为了节约时间,一切家务都由妈妈承包了。妈妈对橦橦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

在妈妈的精心培育下,橦橦不但在舞蹈和绘画上取得优异成绩,学习方面也在班里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妈妈本以为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但五年级的橦橦却出现了厌学的情况。

她干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来,总爱一个人发呆。学习成绩也下滑到中等,而且不愿意跟妈妈讨论学习的事情。妈妈一提学习,橦橦就会发火。她的兴趣爱好也都出现了瓶颈,舞蹈不再坚持练功,画画经常乱涂一气。

橦橦妈妈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错,很苦恼,真希望橦橦能像低年级的时候一样省心。

家长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但孩子却不爱学习,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成年人都知道,圣贤老子提出过“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违背客观规律,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其实,对于未成年人,“无为而治”也同样适用。

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伊始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靠着这种欲望学会了翻身、爬行、走路和语言。杰西卡·莱西在《“不管教”是更好的管教》中说,“我愿意”的力量远远大于“我服从”。但是我们很多家长正在用驯兽师或修理师的方式来管教孩子,这种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橦橦妈妈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用力过猛了,在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的时候,唯独没有考虑到孩子自身的内驱力。这种做法违反了心理学中的“德西效应”,正在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

一、什么是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这样一个寓言: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打闹。吵闹声让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

直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给予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闹,老人都一分钱也不给了。孩子们因此勃然大怒,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啊?”,就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这位老人所利用的,正是德西在年发现的“过度理由效应”,也称“德西效应”。德西效应是说,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如果外部理由足够充分,那么内部理由,即内驱力就将减弱或消失,个体就不会自发地去实施这种行为了。

德西效应在家庭教育中十分常见。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考上好大学”、“完成作业,因为这是老师安排的”等等。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正是这种不当的外部理由,正在消耗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二、在“德西效应”作用下,“管”和“教”的误区

基于德西效应,我们会发现家长的管和教都存在一定的过度理由现象。

1、错误的管:像驯兽师一样管孩子

葡萄干式的管,反而会消磨孩子的兴趣

年,哈罗开始研究“灵长类动物的内驱力”这一课题。他弄来了八只猴子,每只猴子放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门上有根门栓,然后他在那儿静静地等着这八只猴子会做些什么。没等多久,猴子们开始玩起了门栓,把门栓拉来拉去,直到最后完全打开。这里,猴子打开门栓纯粹是因为好玩和好奇,用哈罗的话说是“打开门栓这个动作是出于内驱力”。只要有内驱力,猴子就会自发去做这件事。

看到这个现象之后,哈罗开始思考,既然有内驱力,再给一些比如葡萄干之类的“外在奖励”,猴子们会不会表现得更好一些。于是,哈罗进行了第二个阶段的试验。他给其中四只猴子提供了打开门栓的外在奖励:一块葡萄干。按常理说,这些猴子已经很会开门栓了,现在又有外在奖励,应该会更快打开门栓吧?

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得到葡萄干的猴子反而不是第一时间去打开门栓,而是等吃到了葡萄干之后,它们才去开门栓。比起没有外在奖励的情况下,它们开门栓的兴致和速度都没那么高了。外在的奖励影响了猴子们的内在动力,完全让它们失去了对游戏(开门栓)本身的兴趣。

哈罗的《灵长类动物的内驱力》研究很好的佐证了“德西效应”,人类也是如此,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本身感兴趣的时候,他们更容易坚持下去。即使会遇到挫折和挑战,他们也会坚持不懈,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内驱力支撑。

回想一下你家宝宝刚刚学会探索世界时的情景,他是否常常在客厅地板上努力地爬?是否无数次的尝试站起来?是否无论摔倒多少次都不能阻止他继续探索?孩子们总喜欢尝试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就是保护这种天生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渴望。

不幸的是,我们总是选择用短期奏效的奖励来刺激孩子,造成了奖品的过度理由,从而慢慢消磨掉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刻板包办式的管,反而让孩子丧失主人翁感

驯兽师都会给动物制定训练计划,而这个计划的制定过程,动物本身是没有权利参与的。也就是说,驯兽师让它今天练什么,怎么练,它就得听命照做,否则就可能没饭吃。这样驯兽当然没问题,但是对于孩子也这样简单粗暴,后果就没那么美好了。

晓伟妈妈最近正在为“三年级”现象烦恼。

她在孩子一二年级的时候,每天陪着晓伟写作业,控制时间和质量,精心指导,希望给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到了三年级就可以省心了。

但孩子到了三年级,不但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而且学习积极性也降低了。随着知识难度的提升,完全不懂得投入学习的晓伟成绩一路下滑。现在晓伟妈妈不得不保持一二年级的状态,继续陪着晓伟写作业,而且晓伟不走心的错误越来越多,每天母子俩都要为此争吵不休,妈妈觉得心力交瘁。

晓伟妈妈就是典型的驯兽师式管理,她为晓伟安排好计划,但却没有询问过晓伟的意见。这样的驯兽师式学习计划,导致了孩子“为了家长而学习”的过度理由。有了这个外部理由,孩子的内部理由就会越来越弱。

其实在小学低年级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要让孩子自己找到学习的节奏并固定下来,而不是父母包办、孩子执行。父母的越俎代庖,让孩子不但在学习中找不到主人翁的感觉,更容易觉得自己只是学习工具,只是用来为父母学习的。

体罚或变相体罚式的管,反而让孩子望而生畏

几乎没有一位驯兽师不体罚动物,在训练动物的过程中体罚触及了动物对于自身安全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动物选择俯首帖耳。但人不是动物,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真正地把学生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

如果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中,不但体会不到主人翁的感觉,还要经常受到体罚,那学习就会变成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孩子将很难自觉的开展这样活动。为了安全而学习的过度理由,将让孩子对学习望而生畏。

2、错误的教:像维修师一样教孩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fwqh.com/ptsc/158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葡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