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葡萄 >> 葡萄种类 >> 正文

出彩鹰城圆梦小康bull鹰观视频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3-29 21:16:56
白癜风能不能治疗好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鲁山上竹园寺:陌上蒲公英敲开致富门

□本报记者杨元琪文/图 彭朝文/视频

雷爱琴(左)、闫淑芳在蒲公英田里整理蒲公英苗9月14日下午,在鲁山县瓦屋镇上竹园寺村的山岗上向下俯瞰,山坳间是片片草坪般的绿地,犹如早春的麦田。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下去才发现,原来是满地的蒲公英郁郁葱葱。两位年过半百的村妇一边做活儿,一边唠家常。“早两年这片都是荒地,你看现在,这绿油油的‘黄黄苗’,脱贫致富都靠它了。”“是哩,孩子们都出去了,咱五十多的人了还能找到活儿干,放在以前真是不敢想。”蒲公英田间,雷爱琴、闫淑芳正在整理蒲公英苗,她俩曾经都是贫困户,现在是蒲公英茶厂的工人,两年前已经脱贫。|“黄黄苗”摆上高档茶台温杯、醒茶、冲泡、闻香、品茗……9月14日上午,在鲁山县南环路西段扶贫产业推广展销中心,31岁的雷德华展示了一番茶艺,他冲泡的不是毛尖,也不是铁观音,而是山沟沟里漫山遍野的“黄黄苗”,学名蒲公英。“真没想到,小时候家里老人熬的去火茶也能做成产业,真是物尽其用。我得给郑州的朋友捎去两提尝尝。”顾客陈建凯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对蒲公英茶赞不绝口。临行前,他花元购买了两提礼品装的蒲公英茶。如今,在鲁山县扶贫产业推广展销中心里,像陈建凯这样的客人每天络绎不绝,蒲公英茶每隔两三天都要补货。把小小的蒲公英做成了大大的产业,这事还要从3年前说起。上竹园寺村地处鲁山县西北深山区,原本是个典型的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年8月,上海海关财务处处长王镝被选派到上竹园寺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时上竹园寺村有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贫困发生率25.8%。“既然来了,就要给乡亲们办点实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打开思路,打下扎实的产业底子,培养致富带头人队伍,才能巩固脱贫成果。”上任伊始,王镝就在村里开展民情大走访,发现当地村民有饮用蒲公英茶的习惯。之后偶然的一天,王镝遇见了返乡探亲的雷德华,得知他毕业于信阳农林学院,专业是食品加工方向,在外打工漂泊多年,想返乡创业做出些名堂。两人一拍即合,商量着把漫山遍野的蒲公英做成产业。说干就干,雷德华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在王镝和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凭借专业知识和一股闯劲,在上竹园寺村流转多亩土地,购买设备,于年4月建起厂房,成立了河南绿源中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当年5月工厂投产,主要生产蒲公英茶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工厂目前年产蒲公英茶叶约3万公斤。后来经上海海关牵线搭桥,上竹园寺村的蒲公英茶叶还销往上海、江浙等地。土里土气的“黄黄苗”摆上了沿海发达城市的高档茶台。从此,上竹园寺村有了一张美名远扬的名片。|守着家门摘掉“穷帽子”“俺们村处于深山区,人多地少,想要脱贫,真不是容易事。”年11月,上竹园寺村全村实现了脱贫摘帽。时至今日,村党支部书记雷战河说起这件事,仍是感慨万分。走进绿源中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阵阵炒茶的清香扑面而来。52岁的张淑星守在全自动燃气炒茶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温度仪。“炒茶要控制在℃上下,杀青时的温度更高,要保持在℃以上。”张淑星从茶厂成立时就来上班了,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平时家务活儿不多,如今每个月有多元的收入。“原来干完家务活儿就坐在村口唠嗑,现在姐妹们都有事干,不比爷们儿挣得少。”55岁的马麦快言快语,她身穿白大褂,头戴防尘帽在晾茶,一丝一丝的蒲公英苗从她手中滑落,渐渐铺满整张晒网。郭新芳立刻端起晒网,送进烘干机内,两人配合十分默契。“我家老大孩子出嫁了,老二上了大学,老三和老四高中住校,我在家打工支应他们。”52岁的雷淑欣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丈夫去世得早,照顾四个儿女的重担压在她身上。两年前,茶厂成立后,她第一个被村里推荐到厂里上班,算是“元老”,现在每个月有近元的收入,能够满足日常开销。如今,生产旺季的时候,茶厂要雇60多名工人,每人每天工资都在60元左右。随着市场的拓展,公司生产的蒲公英茶叶销量大增。从去年开始,公司除了在“自留地”种蒲公英,还大量收购村民刨出的野生蒲公英,不仅带动本村村民参与到该项产业中,还辐射带动周边村民采挖、出售蒲公英,每公斤的收购价在4元左右。闯出了一条山区贫困村摆脱贫困、跨越发展的特色之路,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蝶变。“这只是个开头,我们还得让更多人知道俺们上竹园寺村。”雷战河说,接下来,他们还要吸引资金,在把蒲公英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不久的将来,游客来到村里不仅能住民宿,品农家美味,还可以亲手采摘和制作蒲公英茶叶,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刘支援:阳光玫瑰让生活充满阳光□记者胡耀华文/图刘支援和他种植的阳光玫瑰葡萄“来,尝尝俺这葡萄,不仅甜,还有股淡淡的香味儿。”9月13日,在鲁山县瀼河乡陈楼村东边一处葡萄园内,51岁的刘支援一边说,一边摘下葡萄让路人品尝。葡萄园内的葡萄并不多,看上去绿油油、水灵灵的,摘一颗放在嘴里,味道确实不错。“俺这品种叫阳光玫瑰,属于葡萄中的奢侈品,今年头一次产果,现在几乎卖完了。”刘支援自豪地说。|发现新的商机,决定回家乡创业刘支援是鲁山县瀼河乡陈楼村一名普通村民。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很聪明。年,随着南下创业兴起,刘支援与朋友一起到了深圳,白天给一家企业打工,晚上摆地摊赚钱。鲁山县是全国有名的丝绸之乡,该县因此出现了一支卖绵大军,效益不错。刘支援随后也离开深圳,成了卖绵队伍中的一员。“起初确实赚钱,后来卖绵人多了,生意也就不景气了。”刘支援说,卖绵很苦,有时候还得翻山越岭。随着年龄增长,一是体力不支,二是无法照看家中父母和妻小,刘支援想回家,但回家能做什么,他心里一点谱儿也没有。年,刘支援在辽宁、山东等地卖绵时发现,有种青葡萄卖价特别高,超市能卖到80元一公斤。这种葡萄叫阳光玫瑰,属于葡萄中的极品。“当时可激动,虽然老家也有不少人种葡萄,但像这样的葡萄我从未见过。”刘支援说,家乡有人种植各种水果,确实赚了钱。他动了心,决定返乡创业,做个不一样的农民。|打造特色果园,后悔葡萄种少了说干就干,年春,刘支援流转土地50亩,开始了自己的种植梦想。“以前只是见别人种,轮到自己栽种时,心里还真不踏实。”刘支援说,经过再三考察,他发现特色果园有发展前景,种植阳光玫瑰的同时种植品种桃树。“有一种黄桃,不仅个儿大,口味儿还好,目前种植的人不多。再说葡萄和桃子都有季节,这样也能错峰管理。”就这样,刘支援一口气种了40亩黄桃树苗,种了10亩阳光玫瑰。刘支援花钱雇工照看果园,有时候一天需要用工20多人。“原来在家闲着没事干,出去打工年龄大没人要,在这里锄锄草、施施肥,一天能挣60元,还不耽误照看家。”正在地里干活的贫困户杨刺和乔留柱说。为了管理好园子,刘支援没少操心。上网查资料,求助老果农,到省农科院请教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桃和葡萄长势良好,今年黄桃开始挂果,葡萄喜获丰收。“桃子今年产量低,没咋卖钱,预计明年能丰收。”刘支援说,现在后悔当初种的葡萄太少,如果先种植40亩葡萄,今年肯定能赚不少钱。|带老乡奔富路,对未来信心满满由于阳光玫瑰口感好,种植者少,刘支援的葡萄成了“香饽饽”,吸引不少人前往购买。几天前,北京一家客商在网上看到刘支援发布的售卖信息后,按每公斤16元的价格拉走了一车阳光玫瑰,他一下子收入十几万元。“起初我们还替他捏把汗,担心不好销售,结果他的葡萄比其他品种都卖得火。”瀼河乡政府驻陈楼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刘志远说。“我家去年也种了十几亩阳光玫瑰,预计明年能挂果。”村民刘红松说,他见刘支援的的葡萄苗长势良好,就试着种了一些。年,陈楼村党支部任命刘支援为陈楼村种植产业党组书记,鼓励他带动其他村民实施产业种植。“今年也算尝到了甜头,下步打算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品质,如果有好品种,还将继续引进,争取把我们村打造成特色果园村,带动更多老乡一起致富。”谈及未来,刘支援信心满满。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fwqh.com/ptzl/12505.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葡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