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葡萄 >> 栽培技术 >> 正文

吃过1000块一串的日本晴王,99一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12/26 16:13:05
北京治疗白癜风找哪家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就在上周,我感受到世界的参差。

那天手里拿着花19块8在某app抢的“阳光玫瑰”喜滋滋地走进办公室,进门我老板正在分发她在周末在SKP逛街买的3位数一串“日本晴王”。

参差在哪里?

人家一颗晴王,都能抵一串我手里的阳光玫瑰。几个硕大饱满的绿球球下了肚,同事们发出啧啧声:要不说还是贵的好。

老板突然瞥见我手里的那盒“高仿”上也贴着“晴王”俩字,发出不食人间烟火的惊叹(是真的)“20块钱一盒,是真的嘛?”

现在已经掉到15.8了

于是我开始向上管理、旁敲侧击,问老板啥时候能升职加薪能实现“真晴王自由”,她说先整俩篇10万+,涨粉20万。

我秒怂了:“嗯......其实20多块钱的阳光玫瑰也挺香的”。

“葡萄界的爱马仕”都有A货了?

8月实现“阳光玫瑰”自由的速度,比3月的车厘子自由来得迅猛一些。

如果2、30一斤的车厘子还能让人犹豫纠结,阳光玫瑰葡萄突破9块9下限的地板价,让阳光洒满人间。

今天我已经在公司的垃圾筐里看到5、6个这种包装袋。

各宫的娘娘们翘着兰花指,开始暗戳戳地比较内务府上供的“翡翠”谁的更通透;

图源:小红书

白桃乌龙超甜

没上新“阳光玫瑰”主题奶茶和甜品,都没脸说自己是网红店。

图源:小红书

野生Tracy

如今你买到超过20一斤的阳光玫瑰沾沾自喜,直到有人告诉你:姐妹买贵了啊,我这才10块。

想当年,阳光玫瑰也是能卖两三百块钱一斤的小公主。

当时人们只是对它的高贵有所耳闻,小心翼翼地问:大家吃过某女明星最喜欢的那种葡萄吗?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去水果店,试吃过被店家切成蝉翼的阳光玫瑰。

在问过单价后,老板捕捉到我先惊艳、后秒怂的微表情,然后在尴尬的气氛里欣赏我波澜不惊的表演,“嗯,太甜了,老板先给我称一斤巨峰吧”。

它也曾一度给亲密关系制造羁绊。

图源:小红书

CC

还有网友吐槽就因为在水果店里多看了一眼,再也忘不掉碧绿的容颜,老公对她的痴迷视而不见,甚至还眼光躲闪,于是发出爱情终将逝去的悲叹。

现在吃阳光玫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battle的舆论场和鄙视链。

阳光玫瑰的早期支持者表示“曾经沧海难为水”,感叹“劣币逐良币”(贵的还是有人买):“吃过贵的,10块钱的档次简直难以下咽”。

甚至有自称“资产才万的普通中产”吃出了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感悟。

以前都是吃元/斤的阳光玫瑰,如今被12.8元/斤的价格惊掉下巴,带着疑惑买回来却发现口感味道完全是云泥之别。

“有人永远不会知道低价款的有多难吃,就像永远有人不知道贵价版的有多好吃。”

当然也有人在低价版阳光玫瑰里找到快乐,“几百和几十的都吃过,都挺脆甜,也没什么区别啊”。

其实这很好理解。如今阳光玫瑰品种的国内种植面积是日本的40倍,需求倒逼产量,一方面拉低了价格,另一方面林子大了,有的农户为了提前抢占高位市场,过度催熟、过早抢摘导致口感变差。

高价其实买的是份确定性。

吃到难吃的葡萄就感慨人类的差距大可不必,便宜也不代表一定不好。

之前卖多和现在卖几十块的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毕竟几年前阳光玫瑰批发价也经历过从到40的腰斩,第一年物以稀为贵,第二年跳水大甩卖。

吃阳光玫瑰的还在按单价划分层级,突然传来振聋发聩的声音“醒醒吧,阳光玫瑰跟晴王没法比。”

有人晒阳光玫瑰时露出包装袋上的“晴王”二字,就有人前来打假山寨。

“阳光玫瑰就不要冒充了,国内产的不可能是晴王好吗?”

我第一次在吃葡萄的问题上意识到,原来吃水果,也能引发“真假货”的battle。

“晴王”和“阳光玫瑰”的关系,按我一个富婆朋友的说法是“爱马仕”跟“高仿”之间的差距。

图源:B站

三坨土本土

凸显某种东西贵的离谱,就用XXX界的爱马仕和劳斯莱斯形容。“晴王”不是品种,而是产地商标,所以只有岛国原装才能叫“晴王”。

3月份我去逛北京最凡尔赛的三源里市场,发现在车厘子被挤出高端水果梯队后,比20元一颗的淡雪草莓更稳的大佬,是旁边那串绿到流油的漆皮葡萄。

它单个也能卖到20元,却是论串卖的,没有豪掷的底气连一颗都带不走。摊贩会特意强调此品种来自“日本冈山县”,跟市面上产地云南的完全不同。

10多年前“晴王”被引种国内,差不多7、8年前凭借艺名“阳光玫瑰”成为网红,如今本土化的“晴王”遍布全国各地,因为水土和栽种技术以及人为因素在口感上参差不齐。

然而血缘一样,命运被出身决定,就像如萍能花20块钱买手表,依萍被陆振华用鞭子抽。

有人试图打破唯产地论的迷思:

“top级别的阳光玫瑰是可以跟晴王相媲美的,甚至好吃的可以出口日本。”

但无论如何都会被产地原教旨主义者怼回去,“不是所有葡萄,都叫晴王。”

吃水果要这么麻烦吗?

晴王跟阳光玫瑰之间的差距有多大,我问了做水果经销商十多年的周哥,他的回答很简洁,“没啥区别”。

“得益”于日本的种子和树苗出口规定的漏洞,晴王葡萄品种虽然在年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但没在海外申请品种注册保护,所以韩国和中国才能引进这个品种。

在热情的市场需求催化下产量迅速扩张,中韩一举取代了日本对“阳光玫瑰”的统治地位。

等日本追悔莫及的时候,已经错过海外申请知识保护的期限。

周哥说以前的晴王都是日本产的,算上关税、运输成本一般进货价就多一斤,最差也要80元一斤。

现在批发价20多块钱的阳光玫瑰,就已经算质量不错的葡萄了。

“当然,非要花高价买晴王的一般是送人,自己吃的话好吃的葡萄又不止晴王一种。”

晴王“贵有贵的道理”。如果我们身处日本语境,吃个水果的确是个麻烦事。

看看“晴王”在日本培育的过程,本也不是给芸芸众生吃的。生长条件必须在全日本公认的最佳水果产地冈山县,据说全年晴天率高达75%。

种植过程下血本,果农基本在每一支葡萄上留下一串培养长大,甚至得控制每串葡萄上的颗粒数,保证每颗的甜度和香气达到标准。

以至于晴王的产量是普通葡萄的十分之一。就像日本的高级哈密瓜一样,都是“一树一果”,集日月之精华。

从生产到包装都在尽力彰显一个道理:我很高贵,凡人不配。

话说在日本有家年历史叫千疋屋的高档店,把水果当“海洋之心”供着,有的放在天鹅绒上,有的放在防弹玻璃里。

从江户时代开始日本就没把水果当水果,它被称为“水菓子”,它是电是光,是像怀石这样的高级料理才配得起的餐后甜点。

因为上到果农、下到消费者,日本真的把水果当奢侈品,这里面跟逼仄匮乏的地理环境有关,跟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有关,跟极致到“变态”的农业技术有关,总之卖到天价在日本一点也不突兀。

放在中国语境和市场里,以上内容只能出现在每年的猎奇新闻和迷惑大赏里。

追根溯源的话,咱们压根也没有把水果抬高至奢侈品的基因。甚至很久以来水果的地位很尴尬。

地大物博的中国崇尚实用主义,就连酿酒,咱们的原材料也取材于粮食而非葡萄。

丰饶的粮食和蔬菜足以覆盖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刚需,除了无聊的贵族们尝个鲜,展示雄厚的经济实力,水果的作用相当鸡肋。

比如据统计慈禧太后在年消耗了一共个苹果,根据晚清宫女荣儿在《宫女谈往录》中回忆,老佛爷从来不吃这玩意,它们的唯一用处就是摆在寝宫里用果香“熏殿”。

满汉全席都吃不完

在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进口水果在国内很难推行。

其实年的时候咱们就有了牛油果的引种实验,后来在两广都有种植,只不过市场反应冷淡,因为在挑剔的中国食客眼里,这玩意压根就不符合我们对水果的想象。

后来“难吃”的牛油果演化为“健康减脂”的中产必备,水果脱离了好吃不好吃的本质,它成了某种符号和象征意义。

再比如我们现在越来越痴迷于充满异域风情的产地。

“新西兰”被认为是猕猴桃正宗原乡就是件很魔幻的事情。

被英国的“植物猎人”从中国带到欧洲生根发芽的猕猴桃,本来在咱们这是纯观赏性植物,却成为欧陆最成功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水果作物。

以“进口新西兰”的黄金title出尽风头,比如吃尽红利的“佳沛”,单从价格上就碾压了本土的红心猕猴桃。同样贴上用片假名拼写的“产地奈良”红颜草莓,就是比小汤山的同品种拥有更多的溢价空间。

“唯产地”论在今天的水果市场早就过时了,区域性的水果市场已经被世界市场取代。因为技术和运输难度,所以更讲究某个特定产地。

以前莱阳的梨闻名全国,现在吃就没那么惊艳了,因为现在你还能在水果店买到库尔勒香梨、玉露香梨、丰水梨;以前烟台的苹果一家独大,现在西边的阿克苏、东边的栖霞苹果,都有各自的风味。

"很多历史上的非产地,如今也能成为优质的产区”,史军在《中国食物:水果史话》里谈到了“产地自信”。

“所谓的原始产地,早已变得不再重要,只要是土壤、气候俱佳的地方,就一定能生产出最棒的水果。”

今年吃到撑的国产阳光玫瑰,是一种慈善。

周哥说虽然今年价格大跳水,不少农户都遭了殃,但之后肯定会让整个市场理性一点,别一股脑全去种同一个品种,质量也参差不齐。以后咱们买到的葡萄可以物美价又廉。

吃“晴王”适合独自美丽芬芳,我享受着“阳光玫瑰”的普惠四方。

一串葡萄实现大同社会,打工人才能体会到的自由和幸福吧。

文章来源:Vista氢商业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fwqh.com/ptzp/14711.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葡萄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