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当时的苏联民众对他充满了期盼。因为苏联经过勃列日涅夫18年的统治。成了一个干部终生制,老人政治横行的国家,领导层平均年龄超过了七十岁。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接班的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前者68岁上台,执政15个月;后者72岁上台,执政13个月。安德罗波夫只工作了半年就大病不起;契尔年科不必说工作,连说话和呼吸都很困难。老人治国不仅造成政治的因循守旧,也使得整个苏联社会和经济也步履蹒跚,老态龙钟。
而当时时年50多岁的戈尔巴乔夫出现,无疑就是苏联政坛的一枚“小鲜肉”,犹如苏联政治生活中的一缕清风,预示了苏联政坛将要的改变,民众报以期盼也就理所当然了。当时的人们都翘首以盼,不知道戈尔巴乔夫新官上任会点哪三把火?
第一位被戈尔巴乔夫请去汇报工作和交谈的,是74岁的财政部部长瓦西里·加尔布佐夫,他从年便出任该职,是俄罗斯乃至苏联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财长。而新的总书记交给财政部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为国家财政寻找额外的收入来源,以取代售酒收入。是的,戈尔巴乔夫要禁酒。
在~年,酒类销售为苏联国家财政贡献了近亿卢布的收入,这是在那个年代数额相当庞大的收入,按当时汇率折合成美元是亿左右,人民币为亿。但这没有吓退戈尔巴乔夫,年5月1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了打击酗酒的第一号令,而后,苏共中央与苏联部长会议还补充了诸多条例。著名的反酗酒运动便由此拉开帷幕。这件事,后来成了苏联民众记忆里,戈尔巴乔夫执政头3年所做的最主要事情。
苏联人包括现在的俄罗斯人好酒有着很长久的历史因素。他们最爱的是喝伏特加,这种酒是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的杰作,他为俄罗斯人提供了伏特加的秘方,甚至酒的名字也是他起的。在俄罗斯人眼中,酒是不可缺少的东西。无论生活工作,还是战争都随时相伴左右,这已然成了一种民族文化。俄罗斯人喜欢喝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与气候环境有关。俄罗斯人生活环境大都是寒冷地区,喝酒能使人取暖,更使人敢于和自然界斗争。在俄罗斯喝酒买醉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即使在现在,俄罗斯每年就消费七十多亿瓶伏特加酒,平均每人喝掉四十多瓶。
在推行反酗酒行动时,主要的方法是行政施压。包括伏特加在内的所有烈性酒及葡萄酒的销量锐减。对于哪些商店有权出售酒精饮料,有严格规定,有资格的商店并不多,且每位顾客一次只能买一瓶,最多两瓶酒。所以这些商店门口迅速出现了排队的长龙,数百人从早一直等到晚。酒类产量也迅速下滑。伏特加酒厂以及葡萄酒厂不得不关门。在克里米亚和摩尔多瓦,葡萄种植园只能被夷为平地。所有级别的公务人员,只要在公共场合被发现或是被逮到处于不清醒状态,皆会被开除。与此同时,酒类价格上调。所有的官方招待会都将酒精饮料拒之门外。
禁酒行动令大多数民众深感不满,黑市交易日趋活跃,民众开始以3倍甚至更高的价格向“倒爷”购买。当时,苏联国内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支持粗暴而幼稚的反酗酒运动。根据年及年的统计,反酗酒运动开始后,死亡率只是略有下降,出生率增幅也不大。某些犯罪活动的确有所下降。但与此同时,因食用劣质伏特加而导致的中毒及死亡人数却不断上升。年,近10万人因私酿白酒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到年,相关人数突破了50万。食糖突然脱销。据内务部统计,年,有万吨糖被用于私酿白酒。年,酒类销售对预算的贡献降至亿卢布,较年下降了近50%。
然而,在年和年,政府继续加强行政施压及惩罚手段,并采取措施完全停止了水果和浆果酒的酿造。啤酒产量仅相当于过去的1/4,很多啤酒厂被迫停产。过去为生产啤酒而进口的设备沦为废铜烂铁。与此同时,国内的犯罪集团则迅速发展起来,酒类走私相当猖狂,并且还催生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组织——俄罗斯黑手党。
当时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后来的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自然垄断委员会主席雷日科夫在其回忆录里写道:“我们意识到正在做一件蠢事,我们目睹这场行动变成了一出闹剧,我们曾经反对过,但他们不想听我们的意见。我们希望哪怕将啤酒保住也好,但没有成功!他和他在反酗酒行动中最亲密的战友,利用所拥有的道德制高点,誓死捍卫这一决策。”
戈尔巴乔夫将伏特加视为导致苏联社会痼疾的首要原因。但他却没明白,酗酒只是各种社会顽疾的综合体现形式,而不是其病根。需要解决的是社会的各种顽疾。这种本末倒置的方式是幼稚可笑的。就如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诗人写的关于人们将一切罪恶归于伏特加的诗,诗的大意是:如果能够单单借助控制酒的数量,便能激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信任,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向他们传递力量与希望,还能帮助他们战胜并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苦难。那对于当政者来说,这样治理国家,这也太轻松了!
行政命令式禁酒行动不啻为荒唐愚蠢之举。过去,不少国家都推行过强制禁酒令,但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美国的类似行动也搞了很多年,导致盘根错节的黑社会的出现,最后也不了了之。一战期间,俄罗斯推行过禁酒令,并一直延续至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头几年。而国家后来所以要恢复伏特加在苏联的生产与销售,也正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让投机分子及私自酿酒者赚得盆满钵满。瑞典与芬兰对烈酒的生产和销售虽加以种种限制,但这并非禁酒。
因为这项政令,~年,苏联财政因此而蒙受的损失,高达近亿美元。